有些文化,因为太根深蒂固,不进行比较,被同一种文化浸润太久的人们,常常难以知晓。
(资料图)
今天,“国家进步的核心是人才”、“国家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”等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。而国家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,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。
但实际上,收效低于预期。
绝大多数海外学者,忘记了王伦文化,错误地认为自己年资越高回国越容易,而事实是相反。所谓获得诺奖后的情况,实际不仅人数少,而且缺乏实际支持。
在体制和文化美国改变之前,回国以年轻的为主,只有少数单位欢迎和支持年资高的回国。这种问题,不是个别单位,而是社会普遍的问题,包括有些人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老师回国也明里、暗里抵制。这种问题,也绝不是今天才有。
在我国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今天,在国外越来越多科技人才成为高年资科学家、学者的情况下,没有大力度的体制克服文化障碍之前,将会出现高年资人才绝大多数只能留在国外,而回国只有低年资的长期问题。
【一】令人感叹:爱因斯坦是如何被引进的
二十世纪初,德国物理学鼎立世界最高峰。这一高峰是几代德国科学家互相支持、优秀传承的结果。
最近读到普朗克的传记(Max Planck,1858-1947)。他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物理学领袖,特别是他在1900年的工作被普遍认为开创了量子力学。能斯特(Walther Nernst,1864-1941)是德国物理和化学家,特别是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。
普朗克当时认同德国的所谓雅力安,而且有很多保守的观点,也曾被认为后来反对希特勒不够。但他相对公正而爱才,对被德国所谓主流文化所鄙视的犹太人,长期提供帮助。对爱因斯坦(1879-1955),从一开始就支持、呵护。对犹太女物理学家Lisa Meitner也长期帮助,虽然普朗克并不支持女性普遍参加工作。
1913年,55岁的普朗克和49岁的能斯特携妻子,带上聘书专程从德国柏林到瑞士苏黎世,邀请34岁的爱因斯坦去柏林工作。他们给的是柏林学术界最高年薪,高于德国科学界的领袖,高于两位同行的年资更高的物理学家。
爱因斯坦说,请两位和夫人先乘电车环游苏黎世,游玩后,爱因斯坦将在电车站恭候,如果手持红玫瑰就是接受邀请,如果手持白玫瑰就是婉拒邀请。
结果是红玫瑰。
【二】王伦文化在科学上延续
中国的人才问题,最大障碍是《水浒》中著名的王伦文化:无论国家如何三令五申,各单位领导普遍只招聘和支持要么水平低于自己、要么年龄低于自己的人,而基本不支持水平高于自己、年龄大于自己的人。
因此,虽然国家心急如焚,而单位总是很慢:领导确定了水平,如果要提高,也是等年轻很多的人逐渐成长起来,最好是单位现任领导退休之后成熟。
这种文化有很长的传统。
五十年代华罗庚回国,也立即遭遇了这一文化打出的闷棍。华罗庚不仅是当时,就到今天也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几位世界顶尖数学家。他从美国UIUC回国,国内说好请他任首屈一指的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。当时的系主任各方面都不如华罗庚,该系主任自己也提出请华先生回国就任。而华罗庚回国后,被其他著名的、但学术水平不如他的科学家所暗算,那些人不让当时的系主任退,使得华罗庚无法回其母校清华任职,后来只能在科学院数学所。
【三】中国学术界现状
近四十年,中国多次因为科技人才而推出多种人才计划。做的好的只有一次,其他都比较差。
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,因为青黄不接,国家即使在经济不够宽裕的情况下,也加强投入。而很多单位也急切地引进人才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批30-40的年轻人,很快得到各方面优于年资更高、年纪更大的科学家的支持,稳住了一批人,建设了一些机构。那一时期,人才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。
而其他时候,由回归王伦文化为主导。尤为触目惊心的是现在:国家需求很大,给予的支持很多,而大部分单位旧态复萌,王伦文化主导。
一百多个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,职工接近7万人、研究生接近8万人,十几年来全职引进曾任国外正教授不仅比率低,而且绝对数量也很少,估计低于10人,平均十个所一位、7千职工一位、千万研究生一位。
大部分科研机构和高校,低于这一数量和比例。
【四】几个例子和比较
招聘高年资教授力度最大的,2005年至2015年左右是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上海交大。
目前,招聘高年资教授力度最大的是西湖大学,其次是北京脑科学中心。
很快,新成立的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可能在医学科学方面领先全国。
北京大学理科的规模小于科学院的十分之一。但它从2007年到2019年招聘全职到位的国外高年资科学家逾10位。从理科人才的比例来说,超过科学院十倍。在生命科学方面,当时在NIH的程和平、肖瑞平夫妇在我到北大之前就在北大兼职建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。听说我全职回国,他们提出将研究所交给我。我请他们继续兼职,而且给予研究所更多力所能及的支持、改变生命科学学院以前对分子医学所的不够合作的态度,他们后来全职回北大。UCSF的物理学家汤超在李政道支持下,在北大成立了理论生物学中心,汤超兼职主持。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(CLS)成立,我请汤超全职回国,实际主持CLS北大部分。2013年我和北大请UCLA的吴虹回国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。
成立仅五年、迄今只有32位研究员的北京脑科学中心,有六位非华裔外籍科学家、有五位高年资科学家。远高于同类的研究机构。中国很多条件更好、历史更悠久的研究所从无非华裔的外籍科学家、从无国外担任过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科学家。
西湖大学,现在是全中国招聘高年资科学家绝对数量最多、质量最好、比例最高的机构,真正迈向小而精。
北京市对所有在北京的机构招聘科技人才、招聘各个年龄段的科技人才,给予很大的支持,是全国在人才工作最努力的地区。
【五】理由还是借口
大部分单位,招聘年轻人的工作一般还是很好。
但招聘的人如果水平或者年龄高于单位领导,问题就很大。一般单位是不积极的。突出的不仅是中国科学院,而且最近北京大学的招聘也明显减慢,特别是在高年资方面,不够积极。
年龄大,如果确实无法发挥作用,当然是一个理由。如果可以发挥作用,就不应该是理由。
但年资高本身,不应该是理由,即使领导心理有障碍。
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写
2023年4月8日稍修改
来源:饶议科学
人才政策研究|人才战略研究
人才管理经验交流
→如何成为会员
http://www.zta.org.cn/about.php?id=37
→了解协会更多信息
www.zta.org.cn
扫描上侧二维码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