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四年前,银行对居民存定期的态度还可谓是热情以待。毕竟那时银行的资产负债端相对平衡,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。
(资料图)
尽管理财收益不错,但存定期送米面油的诱惑还是能对部分储户形成致命吸引,再加上大额存单利率也能达到4%以上,收益上并没有那么拉胯。
如今,每一个想存大额存单的用户,都在被银行“拒之门外”。没想到,银行也会有不需要大肆拉存款的一天。作为银行的家属,相比于季度末帮亲戚完成存款任务,到处求人贷款反倒成了一种常态!
银行拿大额存单开刀!
今年一季度,根据央行的数据,当季人民币存款增加15.39万亿元,同比多增4.54万亿元。虽说有银行为冲刺开门红吸收存款的动因,但今年的数据确实极为异常,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9.9万亿元,几乎与2021年全年增量数据相媲美。
前不久四月出炉的数据显示,存款和贷款(短期及中长期)出现双降。当时对于钱去哪儿的分析大致有两个共识:理财收益回升吸引了部分资金、还房贷去了!不过,数据层面并没有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全部事实。
根据笔者询问上海地区几家银行支行,客户依然对存款情有独钟,对于银行推荐的理财产品仍旧保持一颗敬畏之心。
对于银行来说,根据iFinD的统计,对比2021年同年,在上市的42家银行中,绝大多数的净息差都在收窄,且2023年一季度相比去年而言,收窄的趋势依旧在延续,如果银行再不出手,员工的超额效益拿什么发。
来源 :iFinD,财经早餐制图
以前银行员工喜欢在朋友圈发这样的话术:利率下调是大势所趋,存款要趁早,且行且珍惜!
以前看到这种话还有些反感,总以为银行在变相制造焦虑,想“骗”人存钱。如今在朋友圈再看到这样的话术,劝你最好相信。
为了浇灭储户存款的一腔热血,银行也是想出了各种办法,从国有大行到地方性银行,存款利率降了一波又一波,部分存款利率已经告别“3时代”,可热情还是依然高涨。
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,跨城寻找高额存款的现象愈发突出,可见保本依然是人们当下最重要的诉求。
最近,听说银行又出了一个狠招:干脆设置一些限购条件,只开放给特定人群!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所有银行都在用的,大家去银行存款的时候可以留意。
有关媒体走访北京地区发现,多家银行纷纷下架大额存单产品,客户经理对有关大额存单的咨询也闪烁其辞——要么说没有,要么引导客户购买理财产品。
针对此情此景,笔者在过年期间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。彼时在咨询上海地区某网点客户经理时,他们也是极力推荐集团旗下的一款银保产品,对于大额存单的回应能少说尽量少说。
最近,笔者也咨询了上海这边的情况,根据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员工反馈,他们行已经限制了购买大额存单的人群,比如,只有在本行开立过养老金账户的客户,或者退休工资在本行代发的客户才能购买。
这种方法也不是银行第一次用,早在2019年的时候,根据《常州日报》的报道,当时由于本市不少银行大额存单产品需抢购,银行纷纷出招,管控额度、下调利率、提高购买门槛等办法来限制储户购买。
路被堵死之后
当保本保息的大额存单之路被堵死后,钱的投资出路在何方?
事实上,当大额存单的利率被调低以后,与普通定期存款相比,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。除非在个别地区,利率特别敏感的地方,储户才会为了0.1%的利率差做出存款搬家的动作。
现在不同银行间的利率差距在缩小,比如招商银行网站挂出来的一款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.1%,光大银行上海地区利率为3.18%,利率相差不到0.1%。
来源 :招行网站
与一般定期相比,以光大银行上海地区为例,20万起三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为3.18%,大额存单的利率也是3.18%。对于一心只求保本保息的客户来说,两者本质已无差别。
另外,通常银行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存款优惠政策,比如对公司代发用户或者特殊的园区客户发行的定期产品,这种优惠需要咨询银行相应工作人员,人家一般也不太会特别大肆宣传。
存款利率调降背景下,增额寿险和万能险成了银行主推方向,年利率大约在3%~3.5%之间,也算在不确定中提供了一些确定性。
但这种产品也有不友好的地方,时间太长,熬时间换个复利的增长。不过,据中证报,最近多款3.5%的人身保险产品已下架。
另外,安全程度上,国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可2023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(凭证式)的利率较此前也出现下降。其中第三期期限三年,票面年利率2.95%;第四期期限五年,票面年利率3.07%。
特别长的例如三十年的,就得牺牲时间,况且很少有人一下定个三十年吧,利率也高不了多少。
结语
关注流动性的人们会选择持有短期理财,至于2-3年内不用的钱会考虑存个定期提前锁定保本利率。资金量大的富裕阶层,除了保险以外,海外资产配置、信托等会综合考虑。
有钱的为理财忧愁,没钱的不知存款为何物,倒也少了些许不知把钱放去哪里的烦恼!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